
5月13日,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发布会暨第九季静安教育学术季闭幕式在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音乐厅举行。活动以“为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淀提供N种经历”为主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静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龙婉丽,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郭金华,上海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卜洪晓,首批入驻资源代表,静安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局各位领导,区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各中小学、幼儿园和其他教育单位的书记、校(园)长等200余人出席活动。
“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正式发布,标志着静安区在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直面挑战,构建全域科学教育新生态
静安区拥有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区科技示范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静安数理学院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等校外科学教育场所。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下,资源碎片化、校内外联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科学教育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为破解这一难题,静安区率先提出构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科学教育资源的智能整合与精准服务。
平台的建设遵循“探索、资源、融通、成长”的价值闭环。平台鼓励师生家长主动“探索”校内外科学资源,智能匹配学习场所;汇聚中小学至科技企业等多元“资源”,共享课程与活动;促进区域“融通”,构建校内外联动机制,实现资源精准对接;以学生“成长”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经历提升科学素养,助力全面发展。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教研网、新中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作为首批资源入驻代表与静安区教育局正式签约。
AI赋能,开启个性化科学教育新体验
发布会中,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孙欢以《AI,课堂的伴学者》为题进行了教学课例展示。课堂中,基于睿云教学大模型打造的小研老师全程为学生的提问进行个性化回应和引导,帮助学生把设计草图转化为效果图,帮助小组提炼、归类同学评价,AI深度参与科学课堂教学,助力科学学习新方式。
平台开发中融入了北京尚睿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睿云大模型,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科学学习,例如,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准推送学习内容;智能助学功能可以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智能评定系统则能科学评估教学成效。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更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阶段推进,打造区域科学教育智能引擎
会上,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对静安区科学教育做工作部署,解读《静安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年)》。“开发科学教育数字地图”是静安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全面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据悉,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建设将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
2025年: 完成基础框架搭建和标准制定,并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应用,初步验证平台功能和效果。
2026年: 扩大应用范围,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功能,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优化师生体验。
2027年: 实现平台在全区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形成成熟、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并持续迭代升级。
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破解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服务个性化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力争为全国科学教育改革创新提供静安样本。静安区将以科技为笔、数据为墨,绘制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科学教育上海市数字地图上一篇 高考地理中的沙漠结冰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