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 闫思雅)阳光透过窗户,轻轻洒在了古老的皮影上,仿佛是历史的光影在轻轻摇曳。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百生进百馆”口述史实实践团成员于2024年8月21日来到了大宋皮影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这些由驴皮、牛皮、羊皮或猪皮精心雕刻而成的艺术品,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巧思与耐心。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团队成员细细观察,发现皮影人物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选皮、制皮、雕刻、上色到组装,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艺术的灵感,给团队成员带来了极大的艺术震撼。
图为团队成员欣赏驴皮制皮影
在博物馆的中心区域,是专门展出的各部皮影戏以及详细的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团队成员了解到皮影艺术起源于中国汉代,最初是宫廷中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逐渐传入民间,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表演艺术。皮影戏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在元代时期,皮影戏还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这就是皮影戏的雏形。从最初的简单故事到后来的复杂情节,皮影戏剧本不断丰富,表演形式更加多样。
每一副皮影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从选材、雕刻、上色到组装,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巧思与坚持。它们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仿佛拥有了生命,在光影的舞台上跃动,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传奇。皮影戏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更在于那或激昂、或哀婉的唱腔,以及恰到好处的配乐。它们与影人的动作完美融合,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习皮影戏相关知识
在参观的过程中,团队还遇到了一位热情的讲解员。他向成员详细介绍了皮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区皮影的特色以及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他的讲解,成员们对皮影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深刻领略到了皮影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皮影博物馆,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让皮影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习皮影的发展史
离开博物馆时,团队成员的心中都油然而生一股对皮影艺术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皮影博物馆不仅是一处展示皮影艺术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皮影的历史与演变,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历史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温度,让人不禁对这份文化遗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保护的渴望。
此次参观皮影博物馆的经历,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年轻人应该承担起的责任,未来,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深入探索和体验更多的文化遗产,让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延续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