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以公益服务传递地质文化,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许韩之行,筑梦之旅”团队奔赴嵩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25年7月11日开启一段知识探寻与公益实践交融的旅程。
夏日的阳光洒在嵩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石阶上,团队成员怀揣着对地质未知的好奇与公益实践的热忱,踏入这座藏着地球密码的场馆。展厅内,各类地质标本有序陈列,像是地球往事的无声诉说者,静静等待团队成员去聆听解读。
图为团队成员在近距离观察岩石标本
在岩石展品区,团队成员们放慢脚步,目光紧锁石英岩的纹理,试图从那细密的线条里,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凝视片麻岩的色泽,猜想它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经历的高温与挤压。
大家借助展板说明与资料查阅,一点点梳理岩石成因,从最初的岩浆活动,到后续的变质作用,抽丝剥茧般解析地质年代的更迭,以及在地壳运动中,这些岩石如何辗转迁移、重塑形态。手中的笔记本不断记录着特征。
成员们两两一组,对比不同岩石的结构差异,争论着沉积岩与变质岩的本质区别,尝试串联课堂上学过的地质原理,努力解码嵩山地区地质演化的复杂脉络。当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与眼前真实的岩石标本对应,那些抽象的知识,在触摸与思索间,照进了现实认知,化作团队成员理解地球故事的一块块拼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模拟观测地质景观
离开静态的标本区,科技互动设备成为探索新窗口,为团队成员打开动态地质世界的大门。成员们自发分组,兴奋地操作地质模拟观测仪器,屏幕上,嵩山地层演变的过程逐步呈现:古老的地层如何在板块挤压下褶皱、断裂,新的岩石又怎样在风化、侵蚀作用中,被雕琢成如今的模样。大家紧盯数据变化,观测岩石风化时的颗粒脱落、地层演变时的应力数值,围在一起交流现象背后的逻辑,探讨地质作用如何在千万年里,塑造出嵩山独特的地貌。
每一次操作旋钮、查看模拟结果,都是对地质原理的具象化理解;每一场激烈讨论,都在深化对嵩山地质特色的认知。这些鲜活的体验,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是团队成员亲身捕捉到的地质律动,为后续将地质知识转化为实践服务,积累着珍贵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活动渐近尾声,团队成员齐聚博物馆前,围绕“地质科普传播”“实践服务创新”,分享这一路的知识收获与思维启发。有人谈到在标本研习中,对“嵩阳运动”“中岳运动”等地质事件有了全新专业认知,终于明白课本里抽象的地质构造运动,如何在这片土地留下深刻印记;也有人分享科技互动时的感悟,说通过模拟观测,真正理解了地质作用的动态变化,不再觉得地质知识遥不可及。大家思索着,如何把这些从博物馆汲取的地质文化,融入后续的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期待,这份来自嵩山地质公园的知识馈赠,能持续滋养更多心灵。无论是乡村孩子透过地质故事,燃起对科学的向往;还是社区居民因了解地质底蕴,增添对家乡土地的热爱,都是团队成员公益实践的意义所在。未来,团队成员将带着这份热忱与责任,在三下乡的道路上不断深耕,让地质文化的光芒,在实践之路上持续延伸、闪耀,让更多人看见地球深处的奥秘,听见地质历史的回响,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让公益的温度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在探索地质的旅程中,不断交融、升华。
上一篇 访古嵩阳寻文脉,千年书院觅墨香